論壇廣播臺
廣播臺右側結束

主題: 玉田有40個村名字都帶“屯”,原來是這樣……

  • 玉田
樓主回復
  • 閱讀:14952
  • 回復:0
  • 發表于:2023/3/5 16:28:35
  • 來自:河北
  1. 樓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該作者
馬上注冊,結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讓你輕松玩轉玉田社區。

立即注冊。已有帳號? 登錄或使用QQ登錄微信登錄新浪微博登錄

登錄查看大圖
登錄/注冊后可查看大圖



在玉田縣境內750個村落里,村名中帶有“屯”的約40個,其中“官屯”17個,“君屯”2個。

為什么這些村莊名之以“屯”呢?有什么歷史淵源呢?原來,凡是作為聚落名稱的“屯”,都是源于古代軍隊戍邊屯墾?梢哉f,“屯”是古代農事生產軍事化的特定標簽。隨著社會的變遷,這些聚落去軍事化,從而演變為一般民眾的村落。玉田境內連同周邊廣大區域的這些“屯”,概莫如此。

玉田境內的“屯”,基本產生于明代初期的移民和境內的駐防軍隊。

經過元末的戰亂,玉田及周邊廣大區域,民生凋敝,地廣人稀,生產力嚴重不足。明朝建立后,為恢復這一帶經濟,鞏固邊防,開展了大規模的移民運動。

史書有記載,從明代初年開始,外地大量移民分批次遷入。初始,朱元璋實行的是軍屯制度,移民以軍事組織的形式來到我邑一帶屯田。面對大量的遷民,官府在組織上實行了“土民編社”,“移民編屯”的管理模式,后來的移民也仍以“屯”為組織單位,但有了軍屯和民屯之分。

玉田境內的“柳君屯”、“老君屯”,當年應為“軍屯”,“君”當為“軍”的訛變。我縣“老軍屯”與豐潤“新軍屯”遙相呼應,一老一新而已。

登錄查看大圖
登錄/注冊后可查看大圖


明初發生在玉田的一件大事就是興州左屯衛的移入!队裉锟h志.康熙志》記載:明永樂二年,移興州左屯衛于玉田,建置衙舍,分布屯田二千三百九十八頃,設指揮官十二員,千戶官十二員,百戶官二十員。立五所經歷司、鎮撫司。原額軍丁九千一百八十人,后皆分隸馬蘭、建昌諸路。

明代軍隊編制是衛所制。平時衛所官兵三分駐防,七分屯田。朝廷從衛所駐地劃撥給每個軍士一定的土地、耕牛和農具,并免其田租徭役。雖為屯墾聚落,但仍屬于有軍事長官負責的軍事建制。由于屯中長官的軍職是世襲的,所以聚落的命名被冠以長官的姓氏。由是,催生了玉田17個冠以姓氏的“官屯”地名。據《玉田縣地名志》記載,位于彩亭橋鎮南部的張官屯,曾見有明代墓碑,碑文有“明張百戶侯在此定居,故稱張官屯”字樣。

“官屯”的“官”字,表明該屯田聚落的性質,是隸屬于軍隊的不受地方管轄的建制單位。

不管是遷民立的“屯”,還是左屯衛立的“屯”,他們的成員沒有一個是本地土著人。屯田的士兵世代隸屬軍籍,按規定是要帶家屬或兄弟的,以作為兵源的替補。于是,幾千名主要來自于南方的士兵連其家人定居于此。所以明代軍隊衛所的屯田,實質上也是一種移民。

隨著社會進展的歷程,當年那些不同地域,不同性質的移民后裔,早已植根于此,世代繁衍,安居樂業,用勤勞智慧的雙手,興建著自己的家園,創造著物質和精神的文明。也許在閑暇之際,他們也會偶然仰望蒼穹,感嘆一下“我來自何方,我情歸何處”的迷茫。

來源:印象玉田  作者:趙福華
二維碼

下載APP 隨時隨地回帖

你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注冊 QQ登陸 微信登陸 新浪微博登陸
加入簽名
Ctrl + Enter 快速發布